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育科研 >
教育科研

立足课堂,寻找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

发布时间:2013-11-27 09:48:00   来源:教导处    浏览:

 

  一、教师自我定位,确立发展目标

学年初要求全体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本学年个人专业发展计划。首先制定好本年度工作总目标,目标中要明确自我发展提高到的措施、重点与最大的困难等,起到心中有数,行动有方的作用。具体由本年度完成目标指数(理论学习、教学日记、课题研究、论文发表、学历进修、优质课、辅导学生、课件制作、观课议课、网络研修、实名点评、教学成绩)来量化考核,评优评先,突出一个是“实”字。

     二、多措并举,提高教学技能

1、坚持集体备课,注重资源共同分享。保持原来以年级组为单位的课前集中对所教课文进行5分钟小研讨的做法,以更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课文要加强钻研的力度,力求简化教学头绪,抓住文中最经典的语言处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力求体现“扎实、真实、朴实”的教学风格。在课堂教学时尤其注意写作方法的渗透引导,真正让阅读和写作找到结合点,有效而又节时地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2、扎实开展“个性化课堂展示活动”。为了给大家搭建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每学期以年级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献课活动,每个教研组每学期献人数的20%的优质课参与学校竞比,选手通过组内的集体备课、说课和数次磨课,结合个人教学风格展现课堂教学风采。赛后授课教师根据大家的议课情况写出自我提高表和教学反思,实现课堂教学技能的提升。整个活动全程录像,记录教师成长历程。参赛教师所得成绩也代表组内成员的一项成绩记录在案,评出的优质课录像、课件、教案及反思上传学校教学资源库。在这样的全员参与,推优展示过程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3)强化名师引领作用,落实专业能力提高

学期初各组确立一位名师为学习对象,制定出学习内容,包括视频课例、专业著作等。并且每学期至少观看名师的5节优质课,每月至少一总结,写出相关心得、案例分析等上传“研修茶座”以便交流学习。学校还根据各组不同的需求,为老师们提供了名师的相关著作供大家学习。学期结束,充分发挥了名师的引领作用,各组派代表做主题讲座,诠释名师教育风格,简介名师课堂艺术,实现资源共享。这项活动,使我们更系统地学习了名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在教学中付诸实践,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立足课堂教研,提高授课技能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学质量关乎学校教育的生命力。我校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引领下,开展了系列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1)坚持每周进行一次集体性的教研活动。活动中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内容一般采取理论学习和研究教材交替进行,理论学习还包括经验传递,比如说哪个老师出外进修培训,那么出去“学”就回来“传”。这使全校教师学习外地经验的同时也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除了“三定”,我们还做到“三个一”(做好一次活动记录,提一个建议或问题,写一则简短反思)。周三的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对教材内容(某一典型课例)深入钻研,查阅资料,从整组教材如手,重点钻研研究课。就课文的编排结构、字、词、句、篇一点一点地琢磨、推敲,从三维目标的整合上,精心选择教法,找准学法,安排教学流程。然后由中心发言人重点说课。说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理论依据。其他教师根据说课内容,各抒己见,共同商议,确定适合学情的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最后中心发言人集思广益,修改说课材料,编写教学过程详案。

2)每学期都开展“三课一说一评”活动。 “三课”是指每个教师上优质课,其中骨干教师必须上示范课,教坛新秀必须上创新课。“一说”是课前或课后的说课。“一评”是指以上“三课”之后要评课。(有记录卡)每次,先集体备课,然后再设计教学流程,讲公开课全体语文老师都得听课后,马上评课,如果不过关,则这周继续讲,直到过关为止。很多时候授课老师都是八个班全讲一遍,每一遍都有长足的进步。最后写好反思和补充。这样,我们每周收获一点,日积月累,水滴石穿,零敲碎打的砖瓦奠基,最终会参透语文教学的真谛。

四、聚焦课堂,实施青蓝工程

为使我校青年教师尽快在教育教学方面崭露头角,成长为我校教育教学骨干的后备力量,学校决定在我校开展“青蓝工程”活动。通过以老带新结对子,利用“帮、扶、带”等手段,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着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徒共同成长。

1)建立考核制度,每名青年教师每学期交四份优质教案、上一堂教学汇报课、写一份教学体会、发表或上交一篇评比论文,写一份全面工作总结。每周听指导老师的课不少于一节。指导教师听青年教师的课每周不少于一节。一学期指导工作结束,由指导老师提交本学期完成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的具体材料,听课记录,修改的教案,以及公开发表的论文等。青年教师取得的业绩指导教师同样计入加分。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经验交流会,对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和指导教师分别给予表彰和奖励。

2)、实施青蓝工程。

学校将从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及我校优秀教师中确立15位导师,学校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可踊跃报名,从中选择15位教师作为培养目标,通过活动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五、搞好“书香涵养底蕴”读书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引导专业阅读。要做育人者,先做读书人。本学期,我校组织教师重点读好《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读书交流活动,对活动中表现优秀的教师进行评比奖励,同时鼓励教师做好自由阅读,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真正提升专业水平。

2)加强专业培训。通过组织教研员、外聘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培训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学期主要进行新课标、教学论文、课堂教学案例、命题设计的培训。

3)加强过程督导评估。教师学习心得感悟、优秀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优秀案例、命题设计、优秀教学论文可以发到“研修茶座”上,利用这些有效资源组织学习、交流及评选活动。

六、继续做好“文学特色”创建工作。

努力引领践行“八个一”活动内容,让学生与读书相伴,与经典同行,努力实现“三个一(写一手好字、有一副好口才、养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工程目标。开学初,各年级制定阅读、写字、习作训练计划,中间细化过程,

(一)、丰富阅读 ,提高兴趣。

1、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许多作家、名人都说:“多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局限在课堂上的语文学习是狭隘的、封闭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之间是相互补充的,教师应该大胆引领学生抛开“芝麻”,去摸摸更吸引人的“西瓜”,拓宽学习的范围。比如,当学生读完《狼牙山五壮士》时,可以布置学生阅读长篇小说《红岩》;又比如,当学生学完一个作家所写的文章后,可以向其推荐这位作家所写的相关书籍,加深认识,扩大阅读。这样,学生不仅得法于课内,而且得益于课外,何乐而不为呢?

2、“放任自流”任其读

要进一步强化学生“读”的意识,开展丰富多采行之有效的活动有助于学生自愿、自觉地跨进浩翰的书海,但是如果以为开展兴趣活动就等同于摘抄,在书中看画练习,写读后感就是钻牛角尖了。绝大部份学生一开始读书就碰上这些枯燥无味还要强迫性的要求,很容易对读书产生厌倦情绪,读之无味,还可能会打消读书的念头,无兴致可言,往往与本意背道而弛。因此,给学生阅读的自由非常有必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学生也不例外,当他们自由充分阅读以后,我们应该给孩子们提供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就是在这样的阅读训练中,渐渐地我发现了孩子们的阅读面广了,知识丰富了。

(二)、营造氛围 ,弥漫书香。

从小热爱阅读的孩子一般都来自有比较好的阅读环境。来自不同背景的孩子,他们的阅读兴趣差异比较大,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幼儿时,词语积累多,阅读兴趣大;非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这方面的能力相对较低。校园环境和班级环境对孩子的阅读影响比较大,学校、班级重视了孩子阅读,那么,孩子就会更加热爱阅读。可见,孩子是否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环境息息相关。

1、更新图书 ,丰富书籍

让图书角的书籍丰富而又时尚,是我们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的一个主题思想。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多元化的丰富我班的图书。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及学生家里的图书,保证学生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我们提倡生生互动,学生把看过的书互相调换阅读,班级图书角的图书定期交流,横向交流,资源共享。

2、培养习惯,高效阅读

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我要求学生读书要做到“三定” :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 二是定时。保证每天40分钟的阅读时间,并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规定好课外读书的时间,一周至少要安排四次,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好几天不读。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一本书准备多长时间读完,然后,坚决按计划执行。 这些习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老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3、有效指导 ,愉悦阅读

在时间上予以保证。我们每周一、三、五下午第三节课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专时专用;每天中午学生自由阅读,确保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40分钟。充分利用每周一节阅读课,有秩序、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指导、组织学生阅读,

    (三)、互动交流 ,展示风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有了良好的读书兴趣后,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后,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读书成果和展示自我的舞台。

1、说话训练 ,提升阅读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我班每天要开展课前说话训练活动。如:口语说话训练,猜谜语、说词语或讲故事;可以指名学生上台读他人或自己写的佳作。“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我们要求在说话训练过程中,学生在倾听的同时,也必须认真记下学到的好词佳句或学到的写作方法,或者是作品的主要内容以及学到的写作方法等等。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和阅读质量,还可以在说话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达到“一箭多雕”的效果。

2、以读促写 ,读写互动

当孩子们广泛的阅读,形成一定的阅读积累以后,他们早已领略和感受文字世界的精彩,但如果不写作,回到自己身边,依旧是干巴巴的文字,只有阅读而不写作,容易造成眼高手低的现象。为了避免这一现象,我们采取了同学每周写三次作文,通过写有效地督促了学生的读。

     1)大量阅读,增长见识。

“让阅读成为好习惯”。 培养学生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每天中午到校后是全年级的阅读时间。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海外名著等,也可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指导读书方法(课内外结合),教师可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使学生快乐阅读。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写。各班根据班级情况,学生兴趣,做好读书记录卡。

     2)精选背诵,积累语言。

熟读成诵是积累语言和学习表达的好方法。一篇文章,或一个章节的独立知识,如果能够熟读成诵就能使其中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我们把精选背诵分“必背内容”和“选背内容”。通过不断地背诵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3)熟练作文,掌握写作技巧。

注重读写结合,每周不少于三次读写训练。在读文章中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如:从阅读写景文章中学习如何借景抒情;从阅读写事文章中学习如何记事传情;从阅读写人文章中学习如何展现人物情感……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习作教学的开放性,实效性,实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且在教学的同时,注意对课文经典片段的吸收内华,加强仿写力度。

   (四)、利用校讯通博客,为孩子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

我校48个教学班,班班拥有校讯通博客,在校讯通这个大家庭里,有很多的优秀圈子,濮阳实验小学,昆吾小学,济源市东园小学,原创乐园、呼笑山庄等等都深受广大博友的喜爱,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踩博客,到别人的博客中串门,留下了我们阅读学习的串串脚印,我们也得到了更多的回访,同龄人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七、搭建平台 强化交流

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精心策划,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及时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1、开设教师论坛。我们提倡教师要多读教育理论书籍,多观名师课例、多反思自己的教学,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进行再学习,再结合,促使业务素质的提高。在深入学习,实践,反思的过程中结出自己的思维硕果,即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或教育案例,感受学习的快乐,产生幸福感。

每月月底举行一次教师论坛活动,每次1-2人。首先,已经评上市级名师培养对象的教师每学期做一次专题讲座;其次,由教师个人提出申请并上交讲稿,经教导处组织评议合格后安排讲座;第三,从各组收集的案例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组研讨。通过此类的交流活动,促进教师积极读书,勤进阅览室、勤读书、广读书,做读书笔记,充实更新备课资源。

2、“以评促进、以展促优”。定期做好评优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评优活动。每月一次,组内评出优秀作业、优秀教案、优秀理论笔记、优秀案例分析等等参加学校的展评活动,期末对各项优秀者作出奖励。

    八、以科研促教研,促进专业成长

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让教学研究成为每一位老师的工作常态,让科学的教研活动引领老师们的专业成长,学校定期组织关于教育科研的讲座,普及教科研知识。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引领,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从小课题入手,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地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其次,做好专题培训工作。例如:每学年8月下旬做好各年级任课教师的教材培训(教材介绍、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组织教学等);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包括团队意识、责任心、工作制度、家校沟通、师生交流技巧等);再如:案例分析的方法、多媒体设施使用注意事项等等。通过专题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第三,网络教研活动循序渐进,打好教师成长平台。学校一直以来把网络教研做为学校教育科研的重点工作,经过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学校博客常年位居热门博客之首,共发文1200余篇,评论3000多次,在此基础上,教师论文发表或获奖80余篇,极大地推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在各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在市教育局“三名工程”活动中涌现出4名名师,学校先后获得“河南省小学德育实验学校”、“河南省小班化教学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济源市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济源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济源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河南省首批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校园文化先进单位”、“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全国探索实验先行学校”“市红领巾示范学校”、“市青年文明号”、市三八红旗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0

上一篇:科研为先,兴校强校
下一篇:教育科研课题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