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师教学机智例谈 数学卷》有感
济源市黄河路小学 李艳利
叶澜教授说“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帆风顺的行程。”课堂上我们总会面临许多意外,是把意外直接变成遗憾,还是把意外转化为精彩,考验着每位老师的教学机智。十余年的教学经验和磨练,我自觉对课堂的把握和驾驭已能做到圆润通融。但最近在品读雷玲老师编写的《名师教学机智例谈》后,我耳目一新,深受启迪。单看题目:意外收获、错出精彩、急中生智、借题发挥、以变制变,一个个词语言简意赅,一则则故事如一篇篇课堂兵法,一招一式,无不透露着智慧的火花。这位智者告诉我,只有勤练师德,精修师艺,课堂才能做到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下面,我从对教学行为的三种认识和提升教学机智的四种做法来谈谈自己看完本书后的粗浅认识:
认识之一:面对生成——是“按部就班”还是“将计就计”?
教师在执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常常碰到意外的情况,产生与预设不一样的情况,面对这种和计划不和谐的现象,我们是一成不变,“按部就班”教学还是“将计就计”,顺着学生的思路调整计划,继续上课? 上一次听公开课,一位老师执教的是一年级的进位加。老师设计的思路是先复习口算的方法,让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继而学习列竖式计算。可当她叫起来第一个同学时,这位同学却直接用的是列竖式的方法,老师视而不见,没有任何评价让这个孩子坐下了,继而按照自己的思路走下去。尽管其它地方都还不错,但总觉得有些遗憾。钱守旺老师《圆的周长》这一案例则让我找到了新的通道。部分学生学习之前已经知道周长等于3.14×直径,钱老师话锋一转说道:“刚才这几位同学的发现到底对不对呢,需要我们一起去验证”。这样就把发现探究的过程变成了猜想验证的过程,达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认识之二:面对错误——是“虚晃一枪”还是“锦上添花”?
即使功底浓厚、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很难保证在讲课时不出一点差错,学生更是如此。面对错误,我们是冷眼相看,“虚晃一枪”还是针对错误,仔细分析,促使其“锦上添花”?
书中告诉我们,遇到错误,其一可以锁定“错误”,错误也是一种资源。 特级教师刘松的处理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刘松老师在一次公开课上,将课件上的最后一句话多打了一个字“谁取到最后一个棋子谁就算输赢”,下面听课的老师窃窃私语:“规则的最后多了一个字”。上千双眼睛盯着,他不慌不忙地,语调音高都没有变化,带着笑容:“对不起,孩子们,老师犯了个小错误。谁知道啊?学生马上就指出多了一个字。刘松老师马上改道:“究竟是输还是赢,我们把它改成两道题,先来思考谁拿到最后一个棋子谁就赢”,就这样,错误被巧妙地一分为二。
其二可以静等花开,放大“生成”。
书中邱晓军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案例:“一辆汽车上午3小时行270千米,下午5小时行300千米,这辆汽车全天的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学生出现了常见的用早上的平均速度加上下午的平均速度来算全天的平均速度的方法,教师没有急着评价,而是让学生针对这一错误去找错、议错、辨错,学生不仅找出了用道理来讲解的方法,即应该用全天的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并且还通过反向的将错误的平均速度代入验证发现与总路程不符来判定这种方法的错误。从中我深深地认识到搭好台子,延迟评价,静等花开,学生定会精彩无限。
简单的错,不简单的处理,方能让学习更富有生命力。
认识之三:面对不同——是“视而不见”还是“认真聆听”?
课堂上,除了我们预设的标准答案,学生还会冷冷地冒出我们乍一看没有任何依据的想法,这个时候怎么办?张锁荣老师的《圆柱体表面积的巧妙算法》让我大开眼界,自觉汗颜。谈到圆柱的表面积,我们教过六年级的老师都会想到那不就是用侧面积+两个底面积嘛,对这个问题,我也从未深入思考过。张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操作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不同,认真聆听,收获了别样的精彩。
如图所示,学生最后得到圆柱表面积=底面周长×(高+半径)这一课本上从未提及的公式,并且比课本上的计算方法要简便得多。从中我们不难认识到: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试想,如果教师不能认真聆听,岂不错过了这别样的精彩?
教师的教育机智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学习和积淀而来的,那么,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学机智,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以下几点:
一、要练就一双慧眼
有一首歌唱得好:借我一双慧眼吧,作为教师,我们不仅需要一双慧眼,更需要一颗慧心,当意外 “通道”出现的时候,才能在第一时间敏锐地意识并捕捉到,并把它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书中,钱守旺老师的“教学中出现10个意外怎么办”中,有一例教学故事很有意思:在学习了测量知识后,一位老师让学生回家用软尺测自己的腰围,结果第二天汇报时,有学生问老师的腰围是多少?因为老师长得比较胖,学生哄堂大笑。可老师没有选择一笔带过,而是让学生先估量,再想办法测量,结果全班学生都开动脑筋,想出了用纸或绳子绕老师腰一周,再量纸或绳子长度的方法,还有的同学提出直接量老师的皮带,更有的同学提出先量出自己的手一匝有多长,看老师的腰有几匝的办法,结果这堂课既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又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真正的融“情”入“境”。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的火花、珍贵鲜活的课程资源常常是转瞬即逝的,这就要我们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灵和一双洞若观火的眼睛,一旦获取到有价值的信息,就要及时捕捉,“善待”这一“节外生枝”,迅速调整思路,并用多种形式小题大做,把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只有我们心静如水,爱岗敬业,才能于淡然处见蓬勃,于无声处听惊雷,才能发现火花,点燃智慧。
二、要有娴熟的教育技能
虽然有时候教学机智只是教师灵感的瞬间闪现,但它却是教师教育思想、情感态度、知识水平长期融合的产物,纵观名师的课堂,我们不得不感叹于名师课堂的轻松、自然、巧妙、大气、厚重,追其根,溯其源,这与她们平时的积淀是分不开的,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源自于她们的专业底气。我觉得,作为一名老师,我们的教学业务首先要精,既要熟能生巧,又要有高标意识,要精益求精。其次站位要高,要对整套教材全盘把握,了然于心。只有这样,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做到高瞻远瞩,运筹帷幄,面对突发状况时,才会抓住瞬间的精彩,用充分的自信来解决问题。我们看到
三、要有高超的沟通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小插曲”面对这种种“意外”,作为课堂组织者,就要用高超的沟通技艺,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张良朋老师谈到,要做学生的“共同遭遇者”,在沟通中要做到真诚、宽容、理解。书上有一个例子, “平面图的面积”复习课上,一名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昨晚我在奥数书上看到一道题,怎么算也算不出来,考考你行吗?”,面对学生的起哄,张老师没有搪塞过去,而是问学生:这道题你研究了多久?学生如实回答说在爸爸妈妈帮忙一个多小时还没解决后,老师说:“这么说,它还真够难的,这样吧,咱们班来一次师生竞赛挑战这道题,大家敢和老师打擂台吗?”一下子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认为,做为老师就要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一方面思路要清,善于引导,让学生在自己的启发诱导下,顺着自己的思路走,顺着问题解决的方向走;另一方面要敢于为了孩子,放下架子、舍下面子,做平等中的首席,蹲下来与学生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因势利导地捕捉和保护学生创造性的思想火花,才能真正做好学生的“智慧启迪者”。
四、要做教学的“持续反思者”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窦桂梅老师曾说:“没有完美的课堂教学。宁要真实的遗憾,也不要虚假的完美。”一节充斥着教育机智的课堂有更多的感情交流、创造力迸发和思维的碰撞。课堂不仅应该是学生可以出错的地方,教师偶尔的错误,也可以当作珍贵的教学资源。我们教师只有加强反思,善待错误,捕捉错误背后暗藏的教育价值并加以有效利用,才能更好的积累经验、积淀教育智慧。教育过程中,只有且行且思,才能花香满径。通过反思,我们会减少行为中的盲目和冲动;通过反思,我们能弥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通过反思,我们的教育技能才能不断提升。
总之,单纯为了教育机智而学习教育机智,教师最终只能学到一些没有实战效果的“花拳绣腿”。教育机智源于教师对教育深沉的爱,源于教育经验的积淀,源于对孩子的尊重、理解与爱,源于教师对教育行为的不断反思,源于对教学机智案例的不断解读,源于教师自我的知识建构,这些直接或间接的因素都将滋养着我们,使我们的经验世界变得更加丰富,积淀出更加深厚的教育智慧并最终在课堂上表现出来,使我们的教学机智日臻娴熟。
学校举办这项活动只是手段,教师的素养提升才是目的。我们应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以提升自身素养为归宿点,扎根于实践,滋养于读书,让学习成为一种风气,让反思成为一种常态,让素养提升成为一种追求。相信,不久的将来,黄小一定会有更多的年轻教师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