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苑风采 > 读书活动 >
读书活动

揭开伤疤,知痛而动

发布时间:2012-03-16 08:02:09   来源:黄河路小学    浏览:

——有感于叶开的《对抗语文》

琚卫锋                  

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是《对抗语文》这本书的读后感受。大家也许会说,做为一个语文老师,公然对抗语文,是不是有点冒天下之大不韪。其实,这不是我的观点,而是《收获》杂志编审、著名作家叶开。这本书是师训科常亚歌老师向我们隆重推荐的一本好书,并以《花了我五百大洋的一本好书》为题写了一篇博文,还因这篇文章与叶开教授亲自面对面交流关于语文教学的问题。在书中,叶开教授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教材编写问题,挥舞着“对抗语文”的旗帜,把矛头直指向当前的语文教材编写体系,列举了当今语文教学、语文教材、语文教育思想的偏差和困惑。细细读来,却不禁为叶开教授那对语文一针见血的批判叫好,被叶开教授对语文教育的深深期望所感动。爱之深、恨之切。正因为叶开教授对语文有着深深的爱,才用这样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一、语文之伤,伤在何处

1、伤在教育思想

叶教授认为,教育的核心应该是真善美和真情实感,即丰富的人道主义思想。但是中国大陆的语文教材,从五十年代后期叶圣陶受命主持编写十年一贯制的语文教材起,就配合着简化字的运动,从军队和学校开始强力推广以至今日,其核心的编写思想是阶级斗争”“反帝返修反封建”“控诉旧社会歌颂新社会等政治教条。他在文中说:“中国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一直都是试用本。不幸被强迫作了试验品的学生,最后基本上都是冤死在实验室里的小白鼠。在僵化的思想观念严密掌控下的教材编写大纲,让时至今日的中小学教材编写,仍然在阶级斗争反帝反修反封建这样狭隘的空间里盲目地打转。”

这样的教材过度强调道德教化作用,离真实的传统文化越来越远。他说:“我并不反对教材中有一些道德伦理的基本的东西,比方说真、善、美。但是你把它理解成更为狭隘的一些东西,这样,对中国文化来讲,不仅没有传承,还是一种破坏。”也确实是如此,为了强化“情感、价值观的渗透”,课本的德育功能在一些教材编写者的笔下就被无休止地放大了,语文教育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教师一讲到《孔雀东南飞》,就是标准的教师参考书上的解释:封建社会的压迫;一说到《阿Q正传》就是标准的愚昧落后国民性语文是大陆特有的称呼,香港和台湾都称作国文。其主要目的应该有两个:一是识字作文,二是阅读经典。现在的语文教材,都快成了思想品德课本了,一篇文章拿过来先分析中心思想是什么,然后是有什么积极意义,如何对旧有观念进行了批判,牵强附会,把孩子们都培养成标准统一的螺丝钉,而不是社会的建设者。

2、伤在教材

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材。这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现行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非常低劣,尤为恶劣都是,小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部分都是编写者剽窃来的。这些课文很少署原作者名字,而且原作在被抄袭进教材时还遭受了肆意的窜改,很多文章都被改得恶俗低俗媚俗,简直可以说是面目全非。这些毛坯文章中,有相当大的部分原文就是很糟糕的,修改之后也不会变得更好。这类作品的入选,只是作为一种明显的道德说教用具。小学教材编撰者在编教材时的最主要思想,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不是教阅读和写字。编撰者完全把语文政治化,出发点是政治道德教化。在这种编辑思想下,完全变成了机械的意识形态教育。

能被教材编撰者的道德说教单元的框框套进来的名家名作,本来就寥寥无几,而这些数量稀少的作品,又在编入课本时,被编撰者以削足适履的手法,加以低劣的窜改。

以巴金的《鸟的天堂》为例,我们来看看编者把原文改成了什么样子。首先,抹去作者的具体行踪。例如陈的小学校所指出的有人,以及巴金当时到南方旅游时所住过的小学校,都因为这段话以及下文中类似的段落的被删除,而丧失了。给人的感觉是巴金不知道去了一个什么地方,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只剩下他一个人漫游仙境。

第二,用抽象无趣的描述性名词来替换原作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例如现在正是枝叶繁茂的时节这段,被编者改成了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抽空了课文的生动内容。

还有删除了原文里对周围环境的描写、胡乱窜改作家原文的句子、替换作家原有的用词的现象也比比皆是。有编者会官冠冕堂皇地说编写这些教材体,是为了适合小学生阅读。但在叶开看来,这是这些编写者在贬低孩子的智力。

这样一来,小学生学到的课文,基本上可以说已经毫无营养,甚至是有害的了。这种掺过沙子的课文比好比三聚氰胺。牛奶的三聚氰胺伤害孩子的身体,垃圾课文则败坏他们的智力和精神。在小孩最需要汲取人类文明精华的时候,有人却给他们喂了垃圾。

3、伤在语文教学

教材里面,有好多非常糟糕的东西!而我们不少老师就在这样的教材指引下,自信而勤奋地做着愚蠢的事情:标准答案、复习资料、没完没了的考试、对独立思考的压制、个性的打击……。老师越负责任,对孩子的伤害越大。错不在我们。

汉字和词语,作为造句单位,大多数并无特别的褒贬倾向。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这些词按照拼音顺序排列,显示出了词语与词语相互平等的观念。每个词语在形态和表达意义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一个词不比另一个词更好,词与词之间也没有特殊的等级差。一些常用的成语,也不比其它普通的词语更有价值。

我们语文教师都知道,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经常让学生摘抄和记诵“好词好句”。我们也经常见到这样的考题,请写出几个和“翻来覆去”相似的三个词语。语文教师奉命行事,他们通过每天强迫小学生进行无意义的“好词好句”的训练。

这充分表明,语文教育的基本“工具性”思维,让教材的编写者、试题编写者、语文教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看到的只是一个个死词死句,并且规定这些脱离了“文学”肥沃的土壤,被折断下来的、枯干了的词句才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编者们、教师们都以为,用这些“好词好句”堆砌到一起,就会变成为他们所认同的好文章。可孰知,学生在这种死板的语文教育逻辑下,只会变成可怜的词语垃圾收集者。他们每天忙于寻找散落在地上的词语碎片,把枯枝败叶扫到作业本这个垃圾筐里,为变成词语的垃圾大王而白费功夫,而不去好好阅读前人的杰作,体味其中的独特文学魅力,也不去学习观察、欣赏、体味生机盎然的树木,去感受这些自然万物婆娑、高洁、挺拔之美。

不去阅读经典名作,不去感受这些作品给人们带来的高尚情感,而专注于搜集“好词好句”,是典型的杀鸡取卵。就像是把一头美丽的驯鹿杀死,剁成碎片,然后让学生们来围观鉴赏这些肉块。而我们知道,好的作品,不会堆砌“好词好句”。好作家,能运用貌似普通的词语,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趣味表达出来,使这些词语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欣赏一篇作品,就要用心地取感受其整体的品格,凌迟肢解,只能得到片鳞只爪。

我们熟知的课堂教学的僵化,家庭作业的繁多,考试评价的机械等等,这些小学语文存在的弊端都在这本书中被揭露。这样来看,现在的语文教育从课本到教育方式简直是在毒害广大学生。且不说这样的说法是否有失公允,但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文字能力的缺失并不是个例,甚至教授在招研究生时发现有的大学生连“你读过什么书、平时都读什么书”都不会回答,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失败。

二、知痛而动,拯救语文

伤疤既已揭开,就应该想着如何医治。这个良方就是:把语文课上的在简单些,回归自然:阅读。一个阅读量大,并且又深入阅读的学生,只要他长大一点,掌握一点点技巧,他的语文考试成绩就不会差。

1、语文归宗

借鉴老祖宗两千年来成功的教育模式:识字,练书法,背诵经典,而不急于做文章。识字很简单,二千五百个字,在《千字文》、《百家姓》这些蒙学书籍里有,再加上背诵经典的《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就全有了。要什么有什么,不仅有祖宗五千年的文化精华,还有最重要的为人的仁爱和宽恕,以及最为精深的中庸文化。认字了再背最浅显的《千家诗》《诗经》《唐诗三百首》等。这样的孩子初中毕业,就不会台湾的周杰伦这样的流行歌手吓傻。

2、阅读经典

叶教授的观点是: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方法,让孩子将“吃”进去的垃圾倒出来。他认为,要读原著,读好翻译家翻译的,真不能读原著的一定要读全译本的。不里面非常吸引我的就是叶开根据自己女儿读过的书目,为各年级孩子列出的详细的书单。里面详细地告诉读者哪位译者翻译、哪个出版社出版的哪种图书最好,还有对推荐书单的点评。这让我们有有足够的理由让人相信,这些书是负责任的,他以一人之力对抗语文是有底气的,而绝非为赚取眼球和声誉之辈。

人生是一场长跑,而不是短跑。而我们大多数父母和老师却希望孩子是个短跑先手,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为了不会伤痛,让我们一起把把孩子带向阅读经典之路吧!

0

上一篇:有备而行,精彩无限
下一篇:升华自己,温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