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育科研 >
教育科研

在远景与近路中追问:经过是否经历?

发布时间:2010-12-27 15:15:59   来源:教导处    浏览:

 

————上海学习小结

学识渊博的一位位讲师,美丽典雅的校园风光,流光溢彩的都市风采,都在脑海中渐行渐远。留下的才真正内化成自己背囊中的零珠碎玉。串起那一颗颗珠玉,投进现实湖里,唯愿荡起的涟漪一圈圈映射着我行动的影子。

曾记得黄忠敬教授给我们讲的一个故事:中国代表团要向某国一所学校赠送礼物,要求送给最优秀的学生。该国校长不知所措。谁是最优秀的学生?每一个学生在他眼里都是优秀的,别具特色的和鲜活且独一无二的。最终他在礼物上标注为“送给最优秀的男孩们” 、“送给最优秀的女孩们”。不同的教育观念,不同的教育行为,不禁会让我们反思:我们培养的学生中怎样才算是最优秀的学生?

当国人无法面对钱老振聋发聩的一问:“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时,有一位专家说: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太标准化,太僵化的缺乏灵性。黄教授说: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多了标准少了个性。我们的教学怎么了?我们的教学多了模仿少了创造。模仿就是跟着别人走,创造就是领着别人走。我们太习惯与跟着别人走,于是抬脚走一,落脚跟二,不会了自己的走法,千人一面,千人同脚。

范国睿教授说:8种多元智能人人都有,但人人组合排列不同。要让我们的学生每一个人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教育者的任务在于“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培养一个承认自己的人,认识自己的活生生的人,让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都能各司其职,这是多么美好的教育远景。为了这个远景要给他开辟进入现实世界的道路,找到“入世”的属于自己的道路,掌握“入世”的拐杖借以开路,这又是多么迫切需要的近路。

在这美好的远景和迫切的近路中我常常追问自己:经过是否经历?想起了一个小故事:一个老奶奶想学打麻将。如果你让数学家来教她计算,让经济学家来教她算帐,让麻将理事会会长来教她打麻将的二十种招法。想此三年过去没学会麻将定学会了不耐烦。最简单的方法其实就是下午找三个老头子老太太和她一起打。虽是一个玩笑。但教育就是这么简单:让学习者经历学习。

            

经过了反思不一定经历重建

“三年反思成就一个名师。”曾经这句话被我们无数次地提起。十二天的上海之行有多位教授提到了“重建”这个词。王建军教授还展示了自己总结的“课堂教学五步反思程序”,即:行动——回顾行动——分析到主要问题所在——创造替代性的行动方案——新的尝试。回顾我们的反思往往在第三步就已经止步。这样以来我们经过了无数次地反思,但依然是萝卜炒萝卜。反思不是目的,重建才是目的。当明白了是什么的时候,更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还能怎么样。

重建要建立在日常行为实践之上。什么是专业知识?真正的专业知识是根植于教师日常实践的那些真正指导教师专业行为的知识。有很强的个性色彩,但不易清晰,自觉地认识。真正的专业在我们的实践中,真正的理念在细节中。行为动暴露的是我们真实的想法。只有在这些实践基础上的反思和重建才能生根发芽。

重建要建立在对问题的真正的反思上。但什么是问题呢?吴刚平教授说什么是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即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主要的问题,可解决的问题。客观存在的别人的或组织的问题不是问题,没有实践的虚空的问题不是真正的问题,细枝末节的不能直达问题实旨的问题不是真正的问题,当前不能解决的问题不是真正的问题。只有真正的问题才谈得上反思和重建。

重建需要树立一面镜子。眼睛长在脸部上方,总是容易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王建军教授建议每学期录一节录像课,就像立一面镜子照得见自己,才能通过反思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实践,并因此而实现自我的提升和专业上的发展。

 

经过了课前不一定经历备课

吴亚萍教授开宗明义指出:局限一节课来备一节课,注定失败。真正的经历备课要思考以下几点:

1   以什么样的起点教?别让所有学生在课前全部归零。学生的已经具有的学习基础层次不同,因人而异。我们不能在课前让所有学生一刀切在来到同一个起跑点上,把以往的成绩和经历全部归零。那就要充分地读学生,了解学生前在状态,潜在状态和发展可能。了解学生已经有什么?(已经有了哪些知识和技能?已经有了哪些情感和态度?已经有什么样的兴趣和需要?已经有什么样的习惯和思维方式?)还缺什么?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差异是什么?怎样利用差异资源?课堂教学起点越清晰课会上得越有实效。

2   到底教什么?读教材,研究教材的育人价值,提升内容生命结构性。要把读教材的过程活化出来,把思维活动展示出来,把知识链和要知识板块展现出来。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要让学生找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矛盾冲突,教师必须站在更高的层次发现这种联系点和冲突点。

把握了这些,就要思考教什么的问题。周彬老师说教什么是一门科学。到底教什么呢?李政涛教授说:学生会的懂的不教,只教不懂不会的。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教。教如果你不教,学生学不会的或者教了之后会更有进步和发展的。你现在教了,学生也不会也不懂的不教。学生认为需要的,要重点教。学生不一定能发现的,但教师认为非常重要的,应该提出来教。

3、到底怎么教?没有最好的办法,只有最适合的办法。这要看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科特点,是否适合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特点,是否适合教师特点。

4、到底教到什么程度?这要基于课标对该学段的基本要求。要基于学生一看学生年段二要看学生基础。要基于能级。目标设定要有台阶意识和步骤意识。如阅读能力有三个层次和台阶。捕捉信息能力,解释信息能力,评价信息能力。在具体的备课中要看当时当地的学生阅读能力处于哪个能级上,进而确定自己教到什么程度。再如学会生字这一教学目标要教到什么程度呢?会认,会拼写,会造句,会很自然地用于口头和书面表达的熟练应用水平。在具体的一节课上,到底要由什么程度教到什么程度呢?

 

经过了课堂不一定经历改变

衡量一节课学生的有效性,不看活跃,不看热闹,最根本的要看学生从走进课堂到走出课堂是否发生了改变?发展了没有?知识是否增多,能力是否增强,情感价值观是否发生变化,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是否有了提升。很多时候我们带学生经过了课堂却没有经历成长和改变。教授的讲座启发我们思考以下几点:

1、放收是否到位?很多时候课堂上我们总在课堂上设计打铁问和补丁问。一个一个零碎的问题一锤一锤打下去,像打铁一样,学生早被打得不耐烦,知识也被打得七零八碎。或者一个一个问题问下去,你答他答,一个一个补丁补起来才能补成一件衣服,最终补成的破衣烂衫也没人真正穿上。吴亚萍教授戏称这样的课堂是挤牙膏,是钓鱼,是打乒乓球。真正有效的大的开放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有吗?吴亚萍教授主张一节课至多有三个大问题放下去足矣。

当我们把大问题放下去后能收得回来吗?大问题放下去之后我们在做什么?坐等信息自动生成,还是参与到信息的生成过程中?信息生成后我们怎样利用开发这些信息?怎样利用这些信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信息回收利用的过程李政涛教授形象地说教师要学会编织课堂。教师不仅要做垂钓高手,还要做网络高手,把信息形成一个网络,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个网上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收获。不能像打乒乓一样你来我往单线互动。

2、重心是否下移?“重心下移”这个词是这次培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放下去”要相信学生有发展的潜能。“放下去”可以生成教学的基础性资源,“放下去”可以改变个别学生替代思维;“放下去”可以改变学生思维的表浅和定势。

3、是否在“教结构”和“用结构”?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没有学习的主动性,为什么学习了却永远没有长进?因为在他们的积累中知识体系所有的知识和能力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没有一个知识和能力的内在结构。要在课堂上教结构和用结构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有一个长程设计。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整体感悟知识的框架结构---逐步分化学习和部分知识—-整体占有形成结构化认知。针对语文学科吴亚萍李政涛他们新基础教育实验的教授们特别注重类课文教学的整体规划,把文章按文体进行归类。如写人的文章单元教学第一课时:通读单元所有文章,整体了解文体结构。第二课时用一篇进行典型教学,方法结构,主题特点,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方式。第三课时主动学习其他写人文章,进行对比学习。第四课时单元小结,总结写人的不同方法和表现形式,并拓展阅读相关篇目和开展相关的写作训练。

 

经过了德育不一定经历育人

做为一个班主任,有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觉得力不从心。有时候我们确实很敬业,但并不一定专业。

1、     全员德育还是全方位德育?教育必然包含使人为善的意图和努力,没有道德的目的,就无所谓教育。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现实中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但黄向阳教授说:德育并不是一项工作。它和“智、体、美、劳”一样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它象其他四育一样需要“管理、指导、活动、教学、环境”等全方位的教育和影响。什么样的德育才最高明,就是这几种措施的联合力量。

2、     学生管理管什么?黄向阳教授给了我们几个问题:为什么要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管理管什么?靠什么管理学生?如何通过管理让学生受到教育?

如果不紧紧而灵活地抓住管理的缰绳,那么任何课都是无法进行的……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黄教授引用的赫尔巴特的这段话证明了管理的必要性。杜普伊斯●高尔顿同时说:“只有当教育者根据学生成长各个阶段的真实需要和兴趣来设计教学时,管教的问题才不会出现。因为管理的出现是学校教学设置的错误,而不是学生的错误。”因此不需要外部管理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德育。如果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管理,唯一的只能管外在的行为问题。靠什么来管理?可以诉诸教师个人因素,可以诉诸校规管理。两种各有利弊,具体的行为要采用具体的办法。但学生行为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律自治的能力。

3、德育中最需要鼓励什么?李晓文教授在《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文化生态建设》在用了大量的时间阐述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即探究、自尊、自主。人是一个早产动物,有其自身的机能平衡。当他的求知欲当不到满足,自尊自主得不到满足时,就会用自我设置障碍行为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学生内心深处有根深蒂固的“我要成为自己”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如果德育需要鼓励和奖励的话,就应该顺应学生的内在需要,即鼓励和奖励自主。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目标,自己超越目标。

4、德育最需要什么样的支撑?李晓文教授在她们报告中指出德育离不开学校文化活动的支撑。学校文化活动有它特殊的功能:在参与文化活动中学生会进入一种行为状态,养成行为习惯。在拓展潜能中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在实践中形成内化和整合。立足潜能发展的学校文化生态观需要发展性文化建构,在文化建构中在顺学生发展之势进行拓展;需要健全的学生组织形成生态化的关系网(伙伴关系是动力,人在关系中成长);需要开展发展性的游戏,它是学校文化生活的主要形态。学校文化活动越丰富,学生发展才会越健康。因为一个人只有丰富,才会心理健康。

     

    “教育就是无数次地相遇。”遇到什么,我们和学生就会成为什么。岁月会中无数次地相遇和经历中日渐丰富,日趋完美。遥望远景,践行近路,生命在仰俯之中自成圆润。

0

上一篇:简约、扎实、快乐
下一篇:如何备课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