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育科研 >
教育科研

《创设合理情境,优化课堂教学》课题 结 题 报 告

发布时间:2017-07-12 09:55:05   来源:教科室    浏览:

《创设合理情境,优化课堂教学》课题

结 题 报 告

执笔人:李亚利             黄河路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进入迁移创新的情境中去。

    情境教学是指在一定情境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情境是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教学情境是指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变的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创设合理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体现于三点: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二是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能主动经历学习过程;三是能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课程学习的实践性。还不足以说明创设合理情境对提高与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

实际是学生最了解也最感兴趣的,而数学课教学又十分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因此,设置的情境要反映现实生活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

(2)典型性原则

 设置情境时,所选材料应该全面、准确地反映一个事物的真实情况,以利于学生探究时能提出问题,找到形成问题的原因,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在创设情境时,要反复思考,能力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

(3)适用性原则

设置情境时,所选材料要恰当,既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又能配合教材,体现教材的观点和原理,同时也要体现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长。

(4)其它原则

  如综合性、生动形象性、民主平等性、轻松愉快性等。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施情境教学,努力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力图拓展和延伸学生学习数学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2、探索当代新理念下数学情境教学与学习的基本模式和基本策略。研究在小学中实施数学情境教学的可行性及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如何缩小教、学、考三者的地位和作用存在着的理论和实践的差异。

    3、通过长期有效的教学实践研究,旨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使他们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能够和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顺利接轨。

(二)研究的内容:

1、教学情境的主要类型。

2、情境创设的策略。

3、情境创设的作用。

四、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㈠研究成果

    1、摸索了如何创设情境

    ⑴创设情境的背景

    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说过:“教师的目标是激发更多的思想,扩大参照框架,以便儿童自己的经验内容更精确复杂。”创设情境就是为学生提供扩大了的"参照框架"促使学生发现新的问题,激发问题解决的动机。

    ① 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到它的具体存在。备课时,教师要善于发现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为学生提供实际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感悟出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② 与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密切联系起来。数学知识一环紧扣一环,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把握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在结合点处创设情境,通过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从而发现问题,然后找出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最后解决问题,得到新知。

    ③ 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密切联系起来。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往往凭自己的喜好来决定,是否积极参与学习。因此,情境的创设要根据这一特征,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

    ⑵情境创设的时机

    ① 导入新课时,创设情境。隐含新课教学目标的又恰如其分的情境创设,能引起学生的新奇感,激起学生对新知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去探求新知。

    ② 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时,创设情境。学生的意志力较脆弱,当思考碰到困难时,往往会退缩,这时,老师要适当地化解问题难点,创设情境,让学生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解决问题的抓手,将学生地思维从低迷状态解放出来。

    ③ 在学生练习中,创设情境。练习中,不仅可以创设新旧知识相联系的情境,以便学生巩固知识,提高技能,还可以创设开放性的情境,这些情境不仅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而且可引导学生继续发现新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埋伏笔,打基础。

    ⑶情境的设计

     ①情境要富有趣味性。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因此,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数学问题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以此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学习中。

     ②情境要体现生活性。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上的内容有机地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抽象成数学问题,以情境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以此启迪学生思维,消除他们对数学的陌生感和神秘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③情境要具有障碍性。情境中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不易过于宽泛,使学生无所适从;也不易过于简单,失去思考价值。要临界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情绪状态,以通过自身努力与小组合作完成为佳。

     ④情境要有教育性。每一门学科都有育人的任务,数学也不例外。因此,创设情境时要注意将育人因素置于其中,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

     ⑤情境要体现时代性。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的信息,智力发展状态已呈现在很大的时空中,因此,情境的设计就必须真正被赋予一种时代气息,这样才能吸引孩子,才能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以国家、民族的振兴为己任。

     ⑥情境要体现开放性。开放性的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和自由发挥的机会,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更好地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

    2、探索了情境创设的类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感到情境创设的类型很多,主要体现在下面几方面:

类型一:创设问题情境

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内在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心欲言而不能”的“悱愤”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

如:《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的教学,通过探索先找到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而后又想:“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不是也看一个数的个位?”带着这个好奇,进行了又探索、讨论,最后明白“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不看一个数的个位,而是另有规律。

又如,在讲《长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先出示两个图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有的学生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学生用1平方米的单位进行测量。在肯定了学生们积极想方法、开动脑筋的同时,老师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中国土地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学生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疑问萌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他们跃跃欲试,开始探求新知识。整堂课由于教师善于用问题创设情境,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学得兴趣盎然,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类型二:创设生活情境

教学如果不关注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不能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学生就会缺乏学习的动机。必须改变课堂等于教室、学习资源仅限于书本的观念,随时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关注的话题,将沸腾的、变幻的生活及时纳入课程和课堂中。要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贴近,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背景相符,强调对“生活的回归”,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使知识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与生活隔离的东西,而是使学生能自己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知识、蕴含知识。总之,要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

如在认识了物体的各种形状后,老师让学生回去观察周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状的,并想想这些物体可不可以做成其他形状,为什么?学生完成这个作业热情很高,并且得到了多种不同的答案。有的学生说,硬币是矮圆柱容易存放,如果做成长方体或正方体会损坏衣服的口袋。有的学生说,汽车的轮胎是圆的,如果做成方的,汽车不但开不快,还有翻转的可能。还有的学生说,我想设计一个球形的电视,使坐在任何一个方向的人都能清楚地看到。这项作业不但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更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类型三:创设游戏情境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通过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游戏进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开心地合作,把抽象的数学趣味化,既激发了学习热情,又学习了知识,理解了概念,训练了技能,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游戏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短,稳定性差,对事物的内部活动,对学习目的,意义缺乏认识,是处在直接兴趣阶段,在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王国,领略数学知识的乐趣。

如在学习两步加减应用题时,老师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乘过公共汽车吗?”同学们齐声答道:“乘过。”“好,下面我们就来做‘乘公共汽车’的游戏。”录音机里插放着汽车喇叭声,有15位学生上来乘坐“公共汽车”,到站后下去10人,又上来6人。由于学生身临其境,有深切的体验和感受,加之做游戏时油然而生的积极情绪的推动,马上就编出了两步计算应用题,说出了解题思路,算出了正确答案。

类型四:创设故事情境

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给学生讲了个故事:“一天,小猫和猫妈妈去河边钓鱼,猫妈妈一心一意的钓鱼,钓到了一条又一条大鱼。而小猫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猫妈妈钓到一条大鱼可以用几表示,钓到二条大鱼呢?小猫一条也没有钓到能不能也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本来数的认识教学是比较单调、乏味的,听到这个熟悉的故事后,学生的兴趣浓厚,很自然地就把学习转化成一种内在需要和间接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求,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

类型五:利用数学实验创设情境

利用数学实验的方法来创设情境在几何图形的教学中是很平常的事情,先让学生观察实验,然后总结得到数学结论。如在教圆柱体侧面积时,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张标有长、宽数量的长方形纸,在课堂上指导他们通过下面的操作过程来探求知识,寻找规律。第一步:先让学生将长方形的纸卷成圆筒状,再摊平。这一卷一摊,就使学生发现一个圆柱的侧面经过展开(摊平)就可以转化为平面(长方形)。第二步:再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于卷成的圆柱形之间的关系,一直找到这种关系为止。最后一步,让学生做下面的练习:把圆柱的侧面(         )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      ),宽等于圆柱的(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认真操作,仔细观察,思维活跃,不但弄清了圆柱侧面积公式的由来,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类型六:利用问题延伸创设情境

解决问题和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等有关。作为教师,如果能贴切的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并适当的发展他,不仅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够深化这种结构,使学生学习如何学习、并且大胆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联系商不变的性质,有学生就提出:“商不变性质也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这样叙述行吗?”,“分数的基本性质用‘'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大小不变’这样的方式来叙述合适吗?”由此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的兴趣。从新旧知识的契合点和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创设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之形成积极状态,产生急于提出问题的强烈心理趋势,并趁势提出研究问题。这就充分利用了前面的问题情境。不仅巩固知识,也发展了知识,对于学生发问,思考都是有利的。

类型七:利用联想创设情境

在数学中,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现象是很普遍的。让学生较多的接触,适当的总结,是有利于学生的提高的。匈牙利数学家、教育家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要联想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条件相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结论相似的题目。”利用联想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要找出问题相似的地方,或“形似”(条件或结论一样),或“神似”(方法或解题的思路一样)。“形似”我们称之为一题多变、而“神似”我们称之多题一解。

类型八: 利用化归思想创设情境

化归思想是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某种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较简单的问题。应当指出,这种化归思想不同于一般所讲的“转化”、“转换”。它具有不可逆转的单向性。 例如: 狐狸和黄鼠狼进行跳跃比赛,狐狸每次可向前跳4 米,黄鼠狼每次可向前跳2米。它们每秒种都只跳一次。比赛途中,从起点开始,每隔12米设有一个陷阱, 当它们之中有一个掉进陷阱时,另一个跳了多少米?这是一个实际问题,但通过分析知道,当狐狸(或黄鼠狼)第一次掉进陷阱时,它所跳过的距离即是它每次所跳距离4(或2米的整倍数,又是陷阱间隔12米的整倍数,也就是4和12 的“ 最小公倍数”(或2和12 的“最小公倍数”)。针对两种情况,再分别算出各跳了几次,确定谁先掉入陷阱,问题就基本解决了。上面的思考过程,实质上是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分析转化、归结为一个求“最小公倍数”的问题,即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这种化归思想正是数学能力的表现之一。

3、研究了情境创设的策略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一个良好的数学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合理情境?

(1)、情境故事化

把教材中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情境活动化

     学生对自己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是印象最深刻的,记得最牢的。比如在《比例尺》教学中,我们改变过去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让学生走向社会,接近生活,实践铺垫,要求学生翻阅资料,上网查找、向有关部门去了解比例尺的知识。学生对课前这种实践活动兴趣很浓,他们通过观看、记录、制作,查找、获取了大量有关比例尺的材料。课堂上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直接利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在实物投影仪上加以分析、讲评。学生研究自己搜集的材料要比研究教师提供的材料更积极主动。这样使学生感到新知识来自生活,有亲切感,能学好,激发了学习热情。

 (3)、情境生活化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我创设一个“购物商店”,由几位小组长当“售货员”,其他同学当“顾客”,进行模拟购物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而且也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情境开放化

 把问题情境开放化,就是把学生投身于一个思维策略与解题方法不惟一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如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后出示:修一条长4800米的公路,4天修了全长的20%,照这样计算,还需要几天方能修完?学生解答这道题时,既可以用上“4800米”这个具体量,如列式4800÷(4800×20%÷4)-4,也可以不用具体量,如列式为1÷(20%÷4)-4;既可以采用归一法来解,如列式为1÷(20%÷4)-4,也可以用倍比法来解,如列式为4×[(1-20%)÷20%];既可以先求总时间,再减去4,也可以直接求剩下的时间。这样,学生就可在求异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逐步趋向创新。

这样随着练习的层层深入、开放,学生的思路越来越开阔,他们善于用不同思路去剖析数量关系,把握思考方向,向其纵深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发散性得到了培养,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努力创设合理的情境,激发和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研究了情境创设的作用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认识活动,学生就是数学活动的主体。然而,小学生受其年龄的影响,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要是靠创设诱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上来。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智慧潜能迸发出来。那么,怎样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呢?下面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粗浅的体会:

    (1)、创设合理情境,保证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创设合理情境,启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创设合理情境,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4)、创设合理情境,鼓励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5)、创设合理情境,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6)、创设合理情境,使学生自己发现了问题。

    (7)、创设合理情境,让学生自主解决了问题。

    (8)、创设合理情境,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9)、创设合理情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10)、创设合理情境,培养了学生使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11)、创设合理情境,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

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情境,可以把学生引入一种自主参与学习的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毫无强迫的痕迹,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思维也处于最佳状态,智慧的火花不断闪悦,创新成为可能,课堂教学得到优化。

5、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叫学生发现真理。”本课题研究不仅提高了教师对创设情境在操作层面上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对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切实转变了教学观念。

首先在备课时,以往教师关注的是怎么教能使学生学会、学扎实;通过课题研究后,教师在备课时更多地关注如何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即教师备课时不仅仅“备教材、备教法”,还注意到“备学生、备学法”。其次在上课时,以往常常由教师作深入浅出的讲解,追求讲得清楚、明了,让学生一听就会;现在则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尝试、摸索、讨论,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身份由传授者向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转变。练习时,以往教师常常满足于学生能正确完成书上的习题;现在,非常注重让学生在情境中,自己了解信息,利用信息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从“会解习题”深入到“会解决实际问题”。从上面可以看出,我们的教师通过参与课题研究,从观念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6、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应用它们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乃至改造世界。本课题研究在此方面得益匪浅。如在情境的问题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一双数学眼睛,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描述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现象,而且逐步形成了以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周围事物、分析生活现象,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如:学生会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帮助计算小店盈利后的分成,用统计的有关知识去分析班中开主题班会需要准备哪些水果,用长方体表面积等有关知识计算教室中贴瓷砖的成本,还会将生活中的一些事实抽象成数学问题……综合各方面因素可以看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

   7、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由于教师致力于在“最近发展区”去创设情境,因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情境的创设,吸引了学生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他们时而疑惑,因不能解决问题而皱眉苦思;时而与同桌切切私语,交流想法,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时而因问题的解决露出得意、满足的笑意……课堂有了学生的加入,更加丰富与生动,尽管有时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由于学生探究过程较长,教师要留给学生必要的时空而不能如期完成,但是,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并不仅仅积累了知识,更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这些习得对学生的后继学习,对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有深远的意义。相对于以前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培养,重解题技巧训练、轻学法指导的课堂教学来说,教师所要达到的最终教学目标发生了质的变化。

   8、取得的一些成绩

   除上所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还获得了一些经验,积累了一些资料。一年中,本校教师在国家、省、市级刊物发表的文章有34篇,执教的省、市级观摩课及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获奖的课共计二十余节。另外,我们编印了两本教师论文集及一本优秀教案集。

  ㈡结论

   在一年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本课题的研究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立足于每个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其指导思想是正确的。一年来,我们坚持一贯地将课题研究与课堂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确保两星期一次“教海沙龙”的活动,定期交流研究心得,还要求课题组成员每人每学期至少上一节实验课,每人每学期至少写一篇研究论文,我们的管理是到位和有效的。在研究中,我们坚持边学习理论,边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及时反思,完善教学理念;而且,我们通过研究典型个案,分析得失,采取措施,加快研究步伐。从我们取得的一些成绩表明,我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科学的、合理的、有实效的。因课题的研究,促使我们对当前课堂教学作深入的思考,也促使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反思与总结,目前我们已达成共识:本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其他学科完善课堂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有借鉴作用。本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总结的“如何创设情境”及“情境教学的类型”可以为广大的一线数学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加以应用。

五、研究后的思考

   目前,我校的数学教师在上课时,都能有意识地创设情境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但是,从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有的教师将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要么仅仅把激发学生兴趣当作情境的主要目标,使得学生在情境中“流连忘返”,要么情境中一旦导入新课,就急于进入后面的教学,使得学生在情境中“浅尝则止”,情境所起的诱导作用并不大。我们逐渐地认识到,兴趣的激发只是情境的一个最起码的条件,关键的是让情境起到帮助学生实现“问题解决”的作用,使学生在情境中能主动地发现一些问题,自主地去探索、去解决,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真正被激发。

   2、有的教师对情境的认识有偏颇,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老师们就误以为情境的取材必须源于生活现实。其实,情境的原型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来源于数学本身,甚至于来至人们的想像。而很多教师认为情境就一定要取材于现实。这是应该在实践探索中帮助教师解决问题。

   3、我们发现,情境创设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有的教师创设了很好的情境,但并没有好好的利用,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而是继续以教师讲解为主,即“穿新鞋”走“老路”。其实,情境的创设是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在情境中感悟问题、找出问题,但真正实现问题解决还必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质量,这样学生的创设意识才能在问题解决的探索和体验中不断增加,并在与坚实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基础上,融为创造能力。这将是我们下一个课题应研究的重点。

 

0

上一篇:《小学数学中高年级作业批改方式的研究》 研究报告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