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学案例 >
教学案例

《穷人》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13-10-22 17:09:57   来源:教导处    浏览:

 

【案例】
  师:“自作自受”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说谁“自作自受”?
  生:“自作自受”的意思是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文中是桑娜说自己“自作自受”。
  师:对!桑娜做了一件什么事呢?她是怎样做这件事的,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边读边想,片刻,纷纷举手。)
  生:桑娜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
  生:桑娜去看望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把她的两个孩子抱回自己家里收养。
  师:你概括得很好,既全面又具体。
  生:桑娜看见西蒙死了,因为孩子总不能同死人呆在一起,所以就把她的两个孩子抱回来了。她当时并没有想那么多。
  生:桑娜认为,西蒙已死,照顾收养这两个孩子是她理所当然的事。
  生:“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说明桑娜当时并没有过多的犹豫,是她善良的本性驱使她这样做的。
  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已经深入到课文中去了。那么桑娜是在什么情况下去做这件事的,之前她在干什么?再读课文1、2自然段,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想。)
  生:桑娜在家补破帆,实际是在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归来。渔夫冒着风暴去打鱼,说明他们家的生活很艰难。
  生:桑娜当时心里心惊肉跳,恐惧不安,怕丈夫出事。因为她们家的生活本来就很艰难,要是丈夫出了事,她带着五个孩子根本没法活下去。
  生:桑娜在久等丈夫不归、内心恐惧不安的情况下也没有忘记生病的女邻居,这说明桑娜一直牵挂着西蒙,她真是一个关心他人的人。
  师:好一个“一直牵挂”,概括得好。请同学们再读9至11自然段,看看桑娜做了这件事后又是怎样想的,从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桑娜此时内心的矛盾,她觉得应该这样做,但又怕丈夫不同意,所以她心里“忐忑不安”。
  生:“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是桑娜在替丈夫考虑,并不是她后悔这样做。这从“揍我一顿也好”可以看出来。
  生:桑娜不安是因为她这样做,会使自己家今后的生活更加艰难,会给丈夫的肩膀压上更沉重的担子,她觉得对不起丈夫,但又不能不这样做。这说明桑娜有一颗爱心,她既爱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也爱西蒙的孩子。她真是一个贤妻良母。
  师:(笑着点头)“贤妻良母”这个词用得好!
  生:“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语气很坚决,我体会到桑娜决心已定,只要丈夫肯收养这两个孩子,吃多大的苦她也愿意。
  师:(点头)你们的发言真是太精彩了!谁能读出桑娜此时的不安与坚决呢?(赛读、评读)
  师:桑娜说自己是“自作自受”,她所说的不好的后果指什么?她真的承受了这样的后果吗?再读课文,可以和同桌讨论,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待会儿再交流。(生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
  生:桑娜所说的后果是“他会揍我的”。渔夫回家后得知西蒙死了的消息,经过思考,主动提出要收养这两个孩子,渔夫的的心也很善良。
  生:我觉得渔夫不仅善良,而且很坚强。他明知道再多两个孩子,他们的生活会更加艰难,但他却说“总能熬过去的”。
  生:我觉得渔夫和桑娜一样都是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人。
  生:桑娜没有受到她预想的那种后果,可以看出渔夫和桑娜在如何对待西蒙的孩子上想法一致,说明了只有穷人才体贴穷人,穷人的心是相通的,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反思】
  由于《穷人》是篇外国小说,它把情况介绍(如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桑娜一家的生活状况等等)穿插在故事叙述中。这种写法笔墨经济,结构紧凑,但小学生跟外国小说接触不多,理解起来会有一些困难。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案例中,在学生初知课文大意后,教者巧妙地抓住“自作自受”一词,精心设计了“桑娜做了一件什么事?她是怎样做这件事的,她为什么要这样做?”“桑娜是在什么情况下去做这件事的,之前她在干什么?”“桑娜做了这件事后又是怎样想的?”“桑娜所说的不好的后果指什么?她真的承受了这样的后果吗?”等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学生通过品读研读,读中悟情,理解教材内涵之美,与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心灵的美好,使桑娜和渔夫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形象跃然眼前。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到了乐趣,使阅读成为一种“悦读”。
  由于教者抓住“自作自受”这个切入点,引导学生直奔课文的重点,大大缩短了阅读途径,提高了阅读效率,真正做到了长文短教。这一教学过程也体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
 
0

上一篇:《少年闰土》教学案例
下一篇:探索有生命活力的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