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学案例 >
教学案例

教学写作:教师精神生命的倾吐

发布时间:2012-04-13 17:30:26   来源:黄河路小学    浏览:

写作是人类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进行书面表达传播的行为,那是言语生命的一种自我实现。美国教育家韦斯特说:“写作,包围着你!”说明写作对于现代人来说已是必不可少的了。随着互联网成为一种生活状态之后,人们更离不开书面表达,什么发贴跟贴QQ聊天、个人博客、电子邮件发送、参与论坛争鸣……都离不开在网上书写。可以说,我们是真正进入了写作时代。

在“写作”的时代背景下,“教学写作”便成为当代教师的一种基本的专业需求。因为教师在教学理念指导下,源于教学实践体验的书面表达活动,是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行为。从最简单的教学笔记到课例、案例的研究,到教学研究、教育论文的写作,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生命通道。

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交流的话题就是:教学写作下的案例写作这个话题。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所谓案例,从字面上理解是“案例实例”的意思。它必须是“具体情境下发生的典型事件”。“具体情境”,指的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和条件等背景信息;“典型事件”,指的是在“具体情境”下发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有价值的实例。它也可以是具体情境的某一项决策。

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案例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

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它既具有具体的情节、过程,真实感,又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其中的育人真谛,予人以启迪。

教学案例是真实、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这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来理解:

.教学案例是事件:教学案例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讲述的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这个教学故事的产生、发展的历程,它是对教学现象的动态性的把握。

2,教学案例是含有问题的事件:事件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能够成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正因为这一点,案例才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件:案例必须是有典型意义的,它必须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体会。案例与故事之间的根本区别是:故事是可以杜撰的,而案例是不能杜撰和抄袭的,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是教学事件的真实再现。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它不能用“摇摆椅子上杜撰的事实来替代”,也不能从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

可以说,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故事。在叙述这个故事片的同时,人们常常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二、为什么要写案例

做为一线教师,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某一个问题,有深刻的感觉,想得也比较明白,却无法用文字来表述清楚。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案例”来把它说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一.用“案例”可以帮助我们说清“是什么”

写教学文稿时,经常要对自己文章中的一些观点进行论述,说清楚它“是什么”,但我们一线教师往往没有那种用理论去解释理论的能力,不可能像下定义一样,说得十分准确、精炼。所以,即使我们用自己的语言对它做出了一定的描述,读者也不一定很明白。此时,我们就可以用“案例”来说清楚它“是什么”

如在《阅读教学:做足“点”上功夫》这篇文章中,对“语言训练点”这一概念我没有做相关的定义,而是用这样一个“案例”来说明的——

师:课文是这样写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生活的。祖父戴着一顶大草帽,我就——

生:戴一顶大草帽。

师:祖父栽花——

生:我就栽花。

师:祖父拔草——

生:我就拔草。

……

师:祖父抽袋烟——

生:我也抽袋烟。

师:这可不能抽。

在这里,用“案例形象地说明了像“祖父做什么,我就跟着做什么”这样的言语表达形式等就是这篇课文中的一个语言训练点之一。这样的案例可以让读者十分清晰地明白,我们说的是什么。

二.用“案例”可以帮助我们说清“为什么”

研读别人的教学文稿时,经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这样说?……写教学案例时,我们有时也必须说清楚像这类“为什么”的问题,否则,对读者的启发与帮助就有限了。初学写教学文稿时,对“为什么”想得头头是道,写时却变成了“道道是头”,东说也不能表情,西说也不能达意。一句话,阐释不清楚。怎么办?此地,我们可以用“案例”来说清楚这些“为什么”。案例,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

如在《文本解读的底线在哪里》一文中我认为,文本解读的底线之一就是“文体”。为什么要关注“文体”呢?————————可以这样用“案例”来说话的——

我认为,做为一个普通的一线小学语文,至少应该了解小说、戏剧、散文、诗歌、寓言、童话等及其最本质的特征,这样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解读文本,正确地进行教学,才不会把虚构的作品当写实来教,从而从《景阳冈》武松打虎中读出动物保护问题,并让学生诟病《水浒》,且美其名日:“尊重学生个性”。只有了解清楚了文体,才不会在教学寓言时较起真来,教学《鹬蚌相争》时为学生提出“鹬的嘴巴被蚌咬住了怎么还能讲话”的问题叫好,也才不会在教学《矛与盾》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古时候真有这样的人吗?”

这里连用了三个反面“案例”来说清楚了为什么文体是文本解读的底线之一。————————————

三.用“案例”可以帮助我们说清“怎么做”

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撰写的教学案例一般都是操作层面的。写这类文稿,重在说清“怎么做”,让读者从中学习、模仿、运用。说清楚“怎么做”看似简单,但如果我们只用描述性语言的话,是很难将其说得十分清晰的。此时,我们就可以用“案例”来说话,让读者一眼就能看清楚是怎么做的。因为描述“案例”的同时,就是给读者呈现了一个鲜活的现场。

如在《要“笑”,更要“效”》这个案例中,应用了于永正老师的一个案例来论述怎么以“笑”结课——

师:小朋友,谁愿意背给姐姐听?(指名一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学的。

师:那么多花不写,干嘛写草哇?

生:(一愣)嗯,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噢,明白了。背吧!

(生背)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

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众笑)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

:众大笑)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小朋友,放学回家后把《草》这首古诗背给家里人听。

看了于永正老师这一极富喜剧色彩的结课,相信大家对怎样以“笑”结课会有清楚的认识,这比单纯地描述“怎么做”效果好得多。

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案例,就是事实。一个典型的“案例”胜过千言万语。当我们面对精深地教学理论而愁眉不展时,我们就可以用“案例”来替我们说话,替我们说理。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写“教学案例”的原因。

三、怎么写案例

当我刚毕业的时候,我觉得写文章真难。可是有一天,当我顿悟的时候,我觉得写文章如做饭,首先要有米可下锅,其次要有下锅会煮米,最后要有米巧上桌。

一、有米可下锅

巧妇难为无米之钦。要写案例必得有案例。因此,我们要建立自己的案例库,并重视案例库存。那么如何丰富自己的案例库呢?

1、  道听途说

常言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们教师应做一个“有意”的听者。无论是同学聚会,同事聊天,还是听专家讲座,都要留心他们说的案例,并有意地记下来。一般来说,这些场合说出来的案例,颇具典型性。不是典型的案例,大家不会拿上“桌面”来。所以,这样“道听途说”的案例值得我们积累下来。

有一位老师在写作《我要当老师的老师》一文时引述了这样一个案例:“本学期刚开学第一天,某小学一位语文老师上新课之前,要求学生把上个学期所学习的内容复习一下,于是就布置了很多作业。第二天一早,一个学生的爷爷怒气冲冲地跑到学校跟老师理论。原来,他的孙子昨天傍晚回家后就写作业,一直写到深夜12点还没做完。爷爷说:这么晚了,不做了,去睡吧。孙子说:不行,一定要做完,否则要被老师处罚的。爷爷没办法,只好陪到很晚才把作业做完。”这个案例就是听别的教师讲来的,当时引起了这个老师的思考,就把它记住了。

2、  东张西望

案例的主产地在课堂。因此,我们一线老师要多进课堂,多看课,在课堂上多多东张西望,发现一些比较典型的现象,并把它记下来。同时,在自己的课堂上也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发现“不寻常”的地方,留心积累下来。

我在写作《文本切入:走自己该走的路》一文时用了这样一个案例:如《一分钟》这篇课文,题目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很多老师在教学时常将其放过。有位老师却敏锐地发现了题目蕴藏的价值,设计了不寻常的切入。老师先在黑板上板书120,在学生怀疑的眼光和叫声中,老师问:可能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可能!同时脑袋摇得像波浪鼓。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接着说:“真的不可能吗?”请小声读书,读完后再告诉我答案。于是学生认认真真地将书读了一遍,发现文中的元元只因为多睡了一分钟懒觉,结果上学迟到了20分钟。至此,学生都高兴地告诉老师,1真得等于20,老师马上在黑板上写了个大大的!,并启发学生:1是怎么变成20的呢?学生在其乐融融中去读书探究。这一案例就是我在听课中获得的。

3、“读”来“读”往

案例来源另一个主渠道就是阅读。读报纸杂志,可以获得案例,这些案例都是作者精选的,编辑精编的,特别有价值;读教育专著,可以获得案例,专著的内容更为丰厚,案例也相对更多。另外,即使是读《读者》《故事会》等“闲书”,只要留意,也可以积累一些案例。

我在写作《生成:因“生”而“成”》一文时用了这样一个案例:一教师导读《五彩池》,让学生质疑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有位学生问:“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老师抓住这一回答进行点拨:确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决于四个条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子的深浅,三是池水是不是干净,四是池底有无障碍物。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看课文中有没有这些信息。学生细读找到答案……“这一案例就是我从周一贯老师《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一书中积累得来的。

4、 挑肥拣瘦

“挑肥拣瘦”在这意为积累案例时要有所选择,在好中选优,优中选优。案例,可以说处处皆是,但我们用不着那么多,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案例都积累下来,这就要求我们有所选择。一是选择经典的,如斯霞老师教“祖国”一词,二是选择新颖的,如上面说到的“五彩池”能不能游泳,三是选择能引起自己强烈共鸣的,如上面提到的《我要做老师的老师》中的例子。当然,经典,也好,新颖也好,共鸣也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总之一句话,选择能吸引自己眼球的案例积累。

我在写作《反思设计的起点:从一堂课说起》一文时,其中“反思”独特部分用了这样一个案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一位老师在执教本课时,其板书十分独特:在教学辉煌时,板书了若干个“有……也有……还有……”在教学毁灭段时,适时地把有也有还有一一擦去,最后呈现给大家的是一则“没有板书的板书“。课堂上的独特绝对很多,所以把它深深地刻在了脑子里。

磨刀不误砍柴工。自己的案例库丰富了,写作时可以信手拈来。用案例说话,写出来的文章操作性、可读性会更强。

二、案例写作其次要有下锅会煮米

有米可下锅后,我们还要做到下锅会煮米:

1、要煮好米

我们要想做出可口的米饭,有了米是基础,但真正有了米的时候,我们会精心挑选上等米下锅才能保持饭菜的质量。也就是说在我们积累的众多的案例中,我们要挑选最典型的,最有价值,最能反映主流教学价值观的案例拿来用。只有那些能给人以教益和启迪,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教学理念的教学案例,才可以成为有意义的案例。

《卡罗丹和她的小猫》是第四册的一篇课文,AB两位老师都抓住了课后问题“小猫有趣在哪儿”开展教学。对此C老师在课后提出教学建议:

我觉得他们都忽视了学生的一个有效信息:AB两位老师在初读课文后不约而同地问学生:“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结果都有学生提到“我觉得广告的作用很大。”我认为这正是提供给老师教学的有效信息,不可忽视。我们可以从学生的阅读信息切入组织教学:当学生说“我觉得广告的作用很大时”,老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哦?广告的作用很大吗?那我们就来读读广告。故事中有几则广告?找出来自己好好读一读,想想你从广告里读懂了什么。然后组织以下教学。(1)、找出第一则广告:我们非常需要一只小猫。我们会给它安排一个舒适的家,会很好地照顾它。请问您有多余的小猫吗?

读读广告内容,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教学。学生可能反馈:a、卡罗丹一家非常需要小猫。找到相关句子,读好句子。

b、卡罗丹一家会很好地照顾它。找到能说明卡罗丹一家很好地照顾小猫的句子,读好句子,结合理解“舒适”一词。

2)、出示第二则广告:免费赠送小猫,请赶紧来挑选。

师:这则广告太简单了,你觉得应该补充点什么,让读了广告的人明白?估计学生有以下几种建议:

写清楚为什么要送小猫——小猫太多了。

要写小猫很可爱、很有趣,这样才能吸引别抱小猫。

然后抓住小猫太多了,进入深入阅读:找出说明小猫多的句子,读正确,读好,

(3)、尝试帮卡罗丹爸爸改写这则广告。

……

这样的教学案例让我们看到了老师如何在教学现场去敏锐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抓住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那个有效信息“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落实还学于生,体现在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应当是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不是如AB老师那样,只是一心展示自己的课前预设,展开所谓“程序井然”的教学,醉心于自己的“走教案”,全然不顾学生鲜活的学习感受和学习状态。

2、要煮论点。

同时,我们要把我们平时收集到的米——即案例,进行分析、整理、吸纳已经占有的各种材料,看看哪些能在写作中运用,哪些是值得借鉴的观点等。

要煮透锅里的米,首先我们在清醒地认识到案例问题的性质。案例问题的性质是什么?是关于教学策略,还是学生行为,或是教育政策方面的,如此等等。这个问题看上去容易,实际做起来并不轻松。也许你自己的出发点是围绕教学方法写一个案例,但在写作当中,纷至沓来的信息可能让你意识到原有的出发点正悄然发生着变化,问题的性质渐渐转变为“教育管理”或“师生关系”之类了。

比如在写《语文,真的那么简单吗?》一文时。收集研读了有关文章,尤其用心地研读了小语专家张庆老师的《语文教学必须倡简》《倡简务本求实有度》两篇文章中的案例,随后,在这些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语文不简单——触摸语文的真我;语文不简单——理论建构和实践中的语文。这篇文章得以发表,就得益于立足案例之上的观点的提炼。

3、要煮结构。

提起案例,我们常用的方式就是“案例+反思”的结构表达形式。这样的表达是不是太过单调呢?其实案例有很多种变式:如

1)、先叙后议式

2)、先议后叙式

3)、夹叙夹议式

4)、多叙一议式

5)、一叙多议式

6)、明叙暗议式

教学案例本身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是最具有魅力的,必须精心捕捉,努力把它写好。这就要拒绝表达时的单调。因为: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

4、要煮题目。要给自己的案例设计一个美好的引人的题目。好题一半文,有了好的题目会让我们的案例活色生香。如《为我们的奖励埋单》《潜伏于民间的对联走进课堂》《从“我有一个梦想”到“像山那样思考”〈得言、会意、通神韵〉〈磨课,磨出不一样的精彩〉〈“导之有方”方能“导之有效”〉〈思想立意为哪般?唯有源头活水来。〉〈同样的舞台别样的精彩〉〈灰色语法,亮丽不是梦〉,,〈请你“动手”〉〈有效开发“生”动演绎〉〈重建课堂文化,为思维而教〉〈善抓契机,击情课堂〉〈以情激趣,“读”领风骚〉〈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一个定理的“一波三折”〉〈敢“探”才会赢——两案例探究性教学及反思〉〈揭开无理数神秘的面纱——3.2实数教学案例研究〉〈小意外大收获〉《语文教学的“中间地带”》《弹指一挥间无声百意传》《风景这边独好》《同要同源异彩纷呈》《在诗行间寻觅情趣,邂逅文化》

三、案例写作还要有米巧上桌

当我们把自己的宝贵经验付诸笔端,每一个老师都会有一股新奇的激动感。收笔后,文章就像自己刚出生的宝贝疙瘩,希望别人关注她,欣赏她,喜欢她。投寄编辑手中,更希望立马刊发。过了十天半月,如果音讯全无,则无限怅惘,旋即怀疑自己的能力:“唉,咱不是那块儿料。”写作热情也一落千丈,而对自己心爱的孩子——那篇文章,却从不怀疑她的问题所在。但我们怎样写出编辑青睐的文稿呢?

1、  了解刊物风格:投其所好。

从经验中升华出来的文章,是自己感性经验的理性总结。这些经验是在特殊的场景和背景下,自己独特发现的,是属于自己特有的经验。这个经验有没有普遍性,有没有借签的价值,编辑起着桥梁作用。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你要投寄稿件,首先要了解所投刊物的栏目和风格。以我们手边的《小学教学》为例,大的板块有:课改方向盘、教学高速路、成长加油站、老师服务区。大板块下又设栏目,各栏目对稿件的要求不尽相同。比如,你撰写的是班级管理方面的稿件,所投刊物没有这个栏目,即使你的文章再有价值也不可能刊发。如果你撰写的是学科教学方面的稿件,而所投刊物已经刊登过这类主题的稿件,你的稿件只好原路返回了。还有的情况是我们的文章只是案例的堆砌,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也不具有普遍意义。

2、  明确报刊性质。

有些报刊很注重文章的理论性和学术性,要求作者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有些报刊则较重视文章的实有性、可操作性。一篇文章,如果实用性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寄给理论性强的杂志,恐怕就不妥当。

3、              吃准报刊的阅读对象。写出来的文章,如果对小学老师的启发较大,可试投面向小学老师的报刊,如果对小学生的思想、学习更有启发,不妨寄给有关小学生的报刊。

弄清报刊的投稿途径。目前,有的编辑部仍然采用书信投寄,有的编辑部只允许通过电子邮件寄稿,还有的编辑部既要求投寄书面文稿,,又要求发送电子邮件……只有弄清编辑部的投稿方式,才能有的放矢。

老师们,说到这里,我将要结束我与大家的交流了。但其实我最想说的是:教学案例的写作,重要的是习惯。毛泽东同志曾给一位老同志题词:万丈之台,其始则一石尔?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乃至千万石焉。学问也然,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这句话说得太有道理了。积累得多了,不要说写一篇案例了,即使是鸿篇巨制,也可因此而诞生了。

新教育实验大师朱永新教授曾以风趣的语言,在其“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中写道:“投保条件:每日三省,写千字评语篇。一天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无不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来公司。理赔办法: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跻于成功者(名师)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

朱教授的话虽风趣,但我们细想一下,每天无论写得出还是写不出都要动笔,本质上就是促思。多想出智慧,只要你把那些暗淡的情感和慵懒的思维激活了,心灵便能日渐敏感起来,也才会有日后的思潮奔涌和笔下生辉。

教学写作是教师精神生命的倾吐。精神生命的困顿和压抑无疑是痛苦的,那么表达和倾吐就必然的快乐的。作家冯骥才在《表白的快意》中说得好:“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一个是外在的、社会性的,变了形了;一个是内在的、本质的、真实的自己,就是心灵。”“这心灵隐藏在我们生命的深处,它是我们生命的核心。一旦面对它,就会感到这原是一片易感的、深情的、灵性而幽阔的世界。”

老师们,让教学写作在我们那片易感的、深情的心灵深处扎根吧,让它成为我们专业生命的一种状态吧!

 

0

上一篇:品 味 窃 读 的 滋 味
下一篇:把探究的脚步踏在“沟坎”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