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学案例 >
教学案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案例反思

发布时间:2010-05-09 22:52:04   来源:济源市黄河路小学    浏览:

教学片段:

师:在课文当中,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意思?把它划下来,挑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些地方,来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课文,感受“中华不振”。) 

师:(读书声慢慢地安静下来了。)划下来了吗?(走近一学生)你划的是哪一处?  

生1:我划的是“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而不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  

师:如果是在别的地方还不奇怪,奇怪的是这是在哪里?  

生:这是在中国。  

师:是啊!这就是“中华不振”。  

生2:我划的是第八段“一问才知道……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学生在读时,教师及时为学生正音:惩处、训斥了一通)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华不振”。  

师:非常好。从中国妇女的遭遇当中读出了“中华不振”。  

生3:我划的一句话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师正音: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这是中国的地盘,为什么中国人要“闯”进去,而不能光明正大地进去?这就是“中华不振”。  

师:从一个词语当中也看出了“中华不振”。  

生4:我从“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周恩来想的这些话中看出,中国人的土地却被外国人占领了,这就是“中华不振”,而“租界地”名义上是外国人来租房经商,实际上是干不法之事的地方,如果不是“中华不振”,那就不会有“租界地”这种地方。
  生5:我找到的是“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从这句话看出“中国不振”。因为这块租界地是我们中国的,但是被外国人统治,我们中国人谁也不敢进去。这就是“中华不振”!
  生6:我划出来的是“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在左顾右盼时……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这里说到中国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而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这说明了“中华不振”。因为这是在中国的土地上,洋人是得意洋洋的,而中国人则哭诉着。
  师:这是一个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从这个鲜明的对比当中,我们也能够读出这一点(指板书),读──
  生:(齐读)“中华不振”。
  师:流淌在课文字里行间的都是──
  生:(齐读)“中华不振”。
  师: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么能够不冲动?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又怎么能够不愤怒?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情,太平常了……
  (投影出示“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事例介绍。教师配乐朗读。)
  师:华人,与狗,不准入内!你们有什么相说的?
  生:洋人太猖狂了,竟然把我们华人比作狗!
  生:洋人实在是太蛮不讲理了,把我们堂堂的中国人比作一条狗!
  生:这些洋人竟然把我们华人跟狗相提并论,把中国人当畜生一样看!
  生:我觉得这些洋人简直就是欺人太甚,居然把狗,把这宠物与中国人比作一物!
  ……

 

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地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为了让学生能在阅读中体会旧社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抓住“中华不振”深入解读,走进文本
   让学生读完课题后,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一个与“中华崛起”意思相反的词,学生很快找到了“中华不振”。让学生感悟到:周恩来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层原因就是“中华不振”,它成了重组、整合该课的一条主线。为了让孩子们沿着这条主线,对课文展开深度学习。让学生紧紧抓住“中华不振”深入解读,让每一个文字都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学生虽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较深刻的思考,抓住最有生命力的核心的线将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
  2、剖析人物语言,洞察内心情感
  文本中有一幕是一个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充分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少年时的周恩来在目睹了这件事之后方明白这一点,以至于才有了让“中华崛起”的志向。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因此,我让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一次次地剖析词句。在一遍遍的质问中,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

“境由心生”,总之在教学这节课时,我既注重课前预设,又关注课堂生成。由于所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时代,教学中我还通过抒情的音乐,震撼人心的文字和图片,体会旧中国的屈辱和当时中国人的痛苦。想方设法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0

上一篇:《长城》教学反思
下一篇:《认识钟表(整时)》案例及反思